成果轉化落地生金,松山湖材料實驗室做對了什麽?|製造強市 科創賦能①

发布时间:2023-09-07 10:17:21

浏览次数:

字体大小:    

00.jpg

  近期,松山湖材料實驗室骨水泥材料團隊現場負責人、中科矽骨(東莞)醫療器械有限公司創始人方燦良獲知喜訊,公司自主研發的可吸收人工骨材料的醫療器械註冊證申請事宜獲得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受理。

  這款新材料,可以用於各種形狀骨缺損的填充和修復,克服現有技術在骨質疏松、骨折治療困境,有望於明年進入數以百億計的醫療市場,填補國內市場空白,預計將以現有市場同類產品一半的價格出售,降低醫療成本,為廣大患者造福。

  以科技活水,激蕩著成果轉化新潮,材料實驗室的各路才俊們,正在松山湖畔翻騰起科技「後浪」。一個個科技成果轉化落地生金的生動案例,正在松山湖材料實驗室持續上演。作為實驗室首個實現成果轉移轉化的創新團隊,骨水泥材料團隊的經驗已成為實驗室成果轉化新機製探索的教科書式樣本。

  探尋科技成果轉移新路徑

  打通市場化應用「最後一公裏」

  高度不到10厘米的小玻璃瓶中,裝滿外觀猶如塑料泡沫的小顆粒物,便是中科矽骨(東莞)醫療器械有限公司的「骨水泥」產品樣品。

  「骨水泥」實際上是一類骨填充材料的別稱,通常由粉狀物和液體混合攪拌而成,攪拌數分鐘後即可凝固,其主要目的是起填充加固作用,因此外界通常稱之為「骨水泥」。

image.png

  中科矽骨(東莞)醫療器械有限公司的「骨水泥」樣品

  該材料註射進缺損位置後,自身可以實現硬化,為斷骨接續提供一定的固定和支撐作用,並為骨組織再生提供支持。

  作為實驗室創新樣板工廠培育的創新團隊,松山湖材料實驗室骨水泥材料團隊於2019年入駐,研發的可吸收人工骨材料,是能夠同時對硬組織與軟組織都具有結合能力的生物材料。另外該材料可降解吸收,對人體副作用更小,且成本上也具備明顯優勢。

  image.png

  松山湖莞臺生物技術合作育成中心

  中科矽骨(東莞)醫療器械有限公司位於松山湖莞臺生物技術合作育成中心內,是實驗室骨水泥材料團隊成立的產業化公司,企業生產車間如今已經按GMP要求搭建起完整的產品生產線。

  「目前國內市場上同類材料主要依靠進口,價格從幾千元到上萬元不等。如果未來我們這款產品推向市場,通過價格和技術優勢,預計可以具備較強的競爭力。」方燦良表示,公司還可以通過尋找區域經銷代理、爭取納入政府集采等方式,擴大市場份額。依托產業化公司及團隊掌握的核心技術,該團隊近期將獲得千萬級別的融資,以支撐公司進一步發展。

  image.png

  松山湖材料實驗室

  松山湖材料實驗室於2018年4月完成註冊,作為廣東省第一批省實驗室之一,也是參與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松山湖科學城)建設的重要科研平臺。

  作為實驗室首個實現成果轉移的隊伍,方燦良坦言,早期在探尋成果轉化路徑過程中,鮮少能在國內找到完整、成熟的經驗。早期階段,雖然國家、省市此前都專門出臺政策意見支持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但缺乏明確具體的實施細則,是實驗室科技成果轉化面臨的難題之一。

  「實驗室當時到全國多地的新型科研機構調研,大家都在相互學習,摸著石頭過河。」方燦良表示,得益於進入實驗室之前,自己在醫藥領域積累的工作經驗,他自然而然想到,科技成果要實現產業化落地,讓科技成果所有權從實驗室轉移到產業化公司,也許是一個有效的路徑。

  而後,團隊積極配合實驗室管理部門,在廣東省和東莞市的支持下,通過第三方專業機構評估定價、與實驗室磋商議價、公開公示、簽訂技術轉讓協議作價入股等流程,最終完成整個成果轉移流程,實現了實驗室、團隊及產業化公司合理的權益分配。

  作價入股+先獎後投

  探索完善規範高效的製度化方法

  產業化公司擁有的核心技術,往往成為公司成長壯大的核心資產之一,為創新成果真正取得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提供了基礎。

  東莞作為全球聞名的工業大市、製造業之都,無疑成為廣東省構築科技創新產業鏈條的重要一「端」。積極推動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實現產業化,是東莞、松山湖以及實驗室的共同目標。

  image.png

  中科矽骨(東莞)醫療器械有限公司創始人方燦良介紹生產線

  作為實驗室首個實現成果轉移、早期缺乏經驗參照的隊伍,骨水泥材料團隊的成功,更得益於地方政府與松山湖材料實驗室帶來的全方位、全流程保障,其幫助研發團隊在科技成果向產業化轉移的死亡谷上,牢牢架起一座「鐵索橋」。

  養魚先養水,養花先養土。為推動重大原始創新突破和重大成果轉移轉化,東莞通過頂層設計建立完善的成果轉化機製,支持實驗室以靈活的機製提升研發實力,將團隊科技成果作價入股至產業化公司,同時采取「先獎後投」的方式,助力科研成果加速落地轉化。

  同時,松山湖科學城還改革科研項目管理製度,探索推行首席科學家製度、科研項目科學家全面負責製,探索創新科研經費管理機製,實行基礎研究領域科研經費「包幹製」等一系列改革措施,為人才創新創業充分「松綁」。

 image.png

  松山湖材料實驗室常務副主任陳東敏表示,實驗室把80%的收益權獎勵給科學家團隊,實驗室保留20%。「過去兩年我們總融資達到6.6億,這些項目也有一個比較可觀的估值,達到30多億。」他表示。

  「在前期產品開發階段,實驗室給予我們一筆風險資金,保障科研隊伍的研發工作。更重要的是這裏允許隊伍有試錯行為,即使項目最終沒有取得成果,風險也由實驗室承擔,這在早期極大激勵著隊伍專註投入研發當中。」方燦良說。

  讓「缺錢轉」變「大膽轉」,僅僅是實驗室推動成果轉化的第一步。為了實現科研成果從樣品到產品再到商品的轉化,一方面,實驗室受政府的委托,為項目初創公司提供初創融資,吸引更多的社會資本流入;另一方面,實驗室還搭建了兩個技術轉移與產業化專業服務平臺,一個是「松山湖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為項目提供從無形資產評估、投融資,到投後管理等多方面支持,另一個是「松湖之材產業育成中心」,為初創企業及所形成的產業集群提供基礎性支撐服務。

  image.png

  工作人員在中科矽骨企業產線內忙碌

  得益於松山湖材料實驗室高效的研究支持和成果轉化機製,骨水泥團隊一邊在實驗室快速完成了產品的定型、小試和中試工藝,同時完成了符合國家標準的生產場所和生產線建設,實現了創新研究和產業化的無縫連接。

  像骨水泥材料團隊這樣的科技創新「擁抱」成果轉化的生動案例,在松山湖材料實驗室不斷上演。目前,實驗室還有6個項目正在對接成果轉化,涉及金額9000多萬元。

  截至2023年8月,實驗室創新樣板工廠已引進25個團隊,直接孵化42家產業化公司,其中17個項目融資超7.5億元、市場估值超40億元,已認定國家高新技術企業6家,孵化的產業化公司已成為東莞培育新材料領域高新技術企業的重要力量。

  「作為實驗室首個實現成果轉移的團隊,我們的轉移過程存在一些可以優化提升的地方,但整體來說仍然是一個好的探索,能夠為後面其他團隊提供一些經驗,同時也讓大家看到了一個更加明確的前景,對於科研人員起到激勵作用。」方燦良說。


來源:南方Plus


TOP】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上一條:全面推動生物醫藥產業發展!一圖讀懂松山湖獎勵補貼新政  下一條:首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來了,新增24家市重點實驗室!